除了药物和心理治疗,对抑郁症而言,还有许多物理治疗疗效较佳。我们简单介绍一种精神科领域的治疗方法-经颅磁刺激疗法。
经颅磁刺激疗法的出现有着漫长的科学发展史。过去一百年来,精神科医师常用电刺激疗法来治疗忧郁、躁症等患者,每次施行治疗需要先将病患麻醉,再将电极贴於头皮上,在治疗的数周间,病患会有记忆的丧失的情况。此外,电刺激疗法受颅骨的阻碍,并不能准确的将刺激电流送入特定的脑区,反而是将刺激电流扩散到整个脑部。相较于电刺激疗法,经颅磁刺激器具有无痛、非侵入性及较能准确定位的特性,经颅磁刺激器将电流转换为磁场,再利用磁场可穿透非导体的特性,穿过颅骨送入脑中,在相对位置下的数公分处,产生感应电流。
经颅磁刺激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是从1831年电磁共生的理论开始。该理论认为磁场的变化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直接将电流连接到神经细胞,会引发神经细胞活动,这个发现让我们知道神经细胞的活化与电流有关。1896年,科学家直接利用磁刺激的方式刺激视网膜,发现会产生光幻视现象,这是利用磁生电原理得到第一个生理上的效果。1982年磁刺激器问世,1985年巴克儿等人成功的利用磁刺激方式,刺激大脑皮质,使得相关研究迅速展开。
经颅磁刺激疗法的原理:由于大脑中的神经传导是需要电流的改变,经颅磁刺激就利用这个特性,以一种非侵入性、无痛且安全的方式,利用电磁管接触病人头脑的具体部位,直接对脑中特定区域发出强力但短暂的磁性脉冲,将磁场传输到颅脑,在人脑的神经线路上引发微量的电流,改变患者大脑异常的脑电波,促使大脑分泌一系列与抑郁、焦虑、失眠等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以改善抑郁症状。经颅磁刺激疗法主要应用于服用抗忧郁药物无效的病人或服药产生头痛、恶心和失眠等副作用的患者,其优势在于其能够集中刺激病区,影响病人忧郁的前额叶皮层。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菲兹吉那尔德和同事的一项研究表明,经颅磁刺激术对部分耐药的重型抑郁病人有效。菲兹吉那尔德和同事在60名抗抑郁药至少两疗程却失败的门诊病人身上比较了经颅磁刺激术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结果表明经颅磁刺激术治疗组明显优于安慰剂组,其平均蒙格马利-阿斯伯格抑郁等级量表(MADRS)的减少超过50%并能改善病人多种认知功能测量时的成绩。尽管经颅磁刺激术需要的治疗时间更长,但费用较低。与电休克治疗相比,经颅磁刺激术的副作用更少,因为它没有记忆损害或麻醉引起的危险。